这一年无疑是关于各方面的成长的,这不仅是我上大学的第一年,也是我来加拿大的第一年,第一次脱离家庭的庇护来到陌生的国家,接受截然不同的文化。感谢高中让我提前适应了学习模式,下面我想分享我在密西沙加的部分生活。

幸运的是我有熟悉的朋友kerensa作伴,我们的房东为我们配备了齐全的家具,甚至为我们提前购买了基本的食物,比如面条和青菜,让我们落地的第一天晚上不至于打地铺。一年下来我最大的收获之一便是一手好厨艺,来加拿大前我只会基本的做饭技能,kerensa也是。到这后,因为我们都不愿频繁点外卖或出去吃,我们每顿都自己烧。从简单的炒青菜到经典家乡菜(糖醋排骨),再到大锅炖(大盘鸡),甚至还有自制甜品(巴斯克蛋糕)。我们从小白进阶成了大厨,到家里来做客的朋友们也都称赞不绝。现在我特别期待回国后将新学会的菜式做给家人们吃,让他们尝尝我的手艺。

我和kerensa都倾向于随缘社交,说起来我们目前一共也就认识了5-6个朋友吧。说实话我很安于这样“狭窄“的交际圈。我们可以一起庆祝生日;拉上窗帘用投影仪看电影;与住在同一栋楼的厨艺精湛的朋友互送新开发的食谱;拍各种风格的照片……那么说到缓解压力的方式,我认为和朋友倾诉就是最好的一种。我们都有经历过多次焦虑/烦躁/担忧/抑郁的时期,尤其是final前和为专业烦恼时。记得一次写一篇重要的essay时我迟迟想不到满意的论点,TA也让我不断修改,同时我前几次的成绩也不理想,很担心达不到专业的分数要求。起初我闭关琢磨,无时无刻不在搜索资料,汲取灵感,后来kerensa发现了我的低迷状态,我便吐露了焦虑,她也发散思维帮我一起想,不知不觉便聊了很久。聊完后再进入学习,会发现豁然开朗了许多,也更有精力集中了。有不少夜晚我都和kerensa彻夜长聊,或是与其他朋友线上聊天,话题不一定总是关于学习,我们讨论过职业规划/生活愿景/感情生活/家人/电影书籍/甚至是为一些奇怪的小问题展开辩论。我认为聊天最好的地方就是它通常不具有强目的性,话题不断延申出去,不必抱着”一定要从聊天中获取有利信息“的目的,而是享受这样自然放松的时刻,心情也会不知不觉地舒展。我和国内的家人朋友也始终保持密切联系,每月我都会录视频分享我最近的生活给家里人,偶尔也会和他们视频连线;和朋友的线上聊天也从不间断,我们会分享近况,聊聊各自身边发生的有趣故事,尤其是在近期他们居家隔离的时间段。我认为身在国外想要与国内保持交流,是不需要刻意,但需要用心的。因为不能随时见面,所以更要互相关心,了解彼此的心情与近况。

在密西的幸福一半源自朋友,另一半源自日落。上海很难看到日落,更别说美丽的日落了,来到这里我才知道日落有这么多种颜色。其实彩虹不只出现在雨后,也会出现在日落时分。我们每天都会在傍晚看向窗外,然后大喊:今天的日落好美啊!再拿起相机一顿狂拍。《小王子》里说:人在孤独时会爱上日落的,但我想,我会在每个时刻爱上日落。这里的天气太冷,太干,风很大,但因为有日落,这些都不算什么。市中心的风景更是迷人,虽然只去过两次,但也足够深刻。AGO美术馆大到没逛完,而且人很少所以更沉浸。我发现这里有很多老年人喜欢去美术馆,在他们身上总能看见打败岁月的一种优雅与淡然。我印象最深的是Matthew Wong的作品,把蓝色的孤独与宁静展现的淋漓尽致。看了他的生平后更会随着一幅幅作品陷入他的内心世界,感到孤独,无力,压抑,悲伤等百般无法言说的心情。在AGO的门口,我们遇见了一位手捧干花的绅士,在风中等待一位女生,希望幸福也总会与浪漫的人相遇。第二次我们在Queen Street进一步感受到了downtown的自由随性。随处可见的涂鸦/鳞次栉比的小店/来春游的小孩和小狗/愉悦的街头歌声,都是春日的签名。

我只提到了一点与学习相关的内容,因为我觉得生活比分数重要,学习当然重要,但生活不只有写不完的作业,看不完的资料,复习不完的考试。我们不会一辈子都在学校,但会一辈子都在生活,并学习如何过自己想要的生活。如果压力太大,可以试着和家人朋友多交流,和自然多交流。其实幸福像玻璃一样,平时从未察觉,但它一直都在啊。